6月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beat365葉必豐教授應邀在beat365作“我國區域合作的法律機制”主題講座。來自beat365、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學生到場,到場學生的專業涵蓋憲法與行政法、法理、民法、國際法。講座由beat365何海波教授主持,北京大學beat365助理教授俞祺與談。

何海波教授在歡迎詞中提到,葉必豐教授長期緻力于行政法學研究,所涉領域寬廣,但研究階段分明,研究主題集中,個個出彩。他早期的《行政法的人文精神》代表了他在行政法哲學上的精深思考,幾年後的《行政行為原理》圍繞行政法核心概念做了教義學建構,新近出版的《區域合作法導論》則開拓了行政法學研究的新領域。這本書凝聚了葉必豐教授過去20年的研究成果,他關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背後的學術研究曆程,都令人期待。
講座開篇,葉必豐教授回顧了自己進入區域合作研究的曆程。他表示,選擇這一領域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自己2003年調到上海後,需要融入上海,個人的行政法研究必須與上海經濟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相适應。另一方面,上海交大beat365需要建立自己的學科特色,要在學術領域上有所拓寬,也要基于學院師資力量建立學術公約數。當時,他提出學科特色的設想有三:經濟憲法、地方自主權、區域與都市法。圍繞這三點,葉必豐教授的區域合作法研究特點是以行政法為主要專業工具,以憲法學為支撐,以地方法治建設為主要任務,面向經濟憲法學的呼喚。2004年,參與組織了首屆長三角法學論壇,并作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法制協調》的主題報告。由此開始,一直研究至今。

接着,葉必豐教授從區域關系、區域合作的法律依據以及區域合作的組織法、行為法、救濟法機制五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區域合作的法律機制。
首先,區域關系是區域合作法的研究内容。區際關系的構成要件包括地方事務、空間上有連結點、任務上有連結點。對于區際關系的治理,葉必豐教授提出了層級治理和合作治理兩種機制。目前區際關系主要經層級機制治理,合作機制得到快速發展,形成對層級機制的有效補充。區域合作的法律基礎有四:第一,憲法和法律上允許,包括原則性鼓勵與具體授權;第二,區域合作原則上限于地方事權範疇;第三,存在裁量空間,在法律、行政法規設定了裁量空間的情況下,即使是中央事權,地方也可合作、可協同;第四,平等互惠的合作原則。
關于區域合作的法律依據,葉必豐教授通過描述性統計的方式指出,目前有32部法律和同等數量的行政法規包含區域合作條款,這些條款通常使用“協商”一詞來表達合作含義。區域合作的條款可以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将合作作為解決區際關系的一種選項,二是強調區域合作中程序的重要性,三是對區域合作進行授權以激勵地方政府自主合作。他認為,第三種模式最适合中國當前的發展背景,因為它為改革留出空間并鼓勵地方創新。然而,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主管部門條款”存在削弱政府行政的統一性和阻礙地方合作的有效開展等問題。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将部門管轄權改為政府管轄權,二是将地方政府間協商處理跨區域事宜的模式固定在法律、法規和規章中。區域合作的法律依據還包括區域協同立法。
關于區域合作的組織法機制,葉必豐教授指出《地方組織法》第80條第1款是區域合作的組織法依據。該條款允許縣級以上的地方政府共同建立跨行政區劃的區域協同發展工作機制。目前存在三種區域合作機制:共設機關、職員派遣、授權或委托。他認為,中國的區域合作組織建設更多是基于實踐探索,法治程度不高,中央提供的組織法資源不足。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域合作組織的性質、地位和牽頭機關職責不明确;二是區域合作組織與合作方的行政機關及人大之間關系缺乏法律規定;三是區域合作組織的組織規制和工作規則缺乏法律依據。
關于區域合作的行為法機制,存在兩種類型:通過公民實現行政機關間的橫向溝通以及行政機關間直接的橫向溝通。葉必豐教授重點讨論了後者中的區域合作協議。葉必豐教授認為,盡管有些合作協議明确聲明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政府機關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而且司法機關在實際案例中已經認可了區域合作協議的法律效力。區域合作協議對締約方及其轄區内的公衆具有法律拘束力,但需要公衆的同意,例如可通過申請、聽證或人大表決等方式實現。他認為,有必要制定更明确的法規來規範和保障區域合作協議的有效性。
關于區域合作的救濟法機制,葉必豐教授指出存在剛性和柔性兩種機制。剛性機制包括上級的決定、行政訴訟;柔性機制則主要是協商和解。我國的區域合作糾紛,主要有協商和解以及上級機關決定兩種解決機制。我國沒有機關訴訟的行政訴訟類型,但有時也會通過公民的行政訴訟間接解決區域合作糾紛。在馬恩本訴黑龍江省嫩江縣政府不履行發放安置補償款法定職責案中,馬恩本原系黑龍江省嫩江縣鐵古砬村村民,因水利工程而移民到山東省汶上縣。2006年8月,國家發改委提高移民安置補償費,嫩江縣移民辦将調整增加的安置補償費撥付給鐵古砬村。馬恩本認為,增加的安置補償費應撥付給移民接收地。經最高法院提審,黑河市中級法院再審判決,責令嫩江縣政府在三個月内履行撥付移民款的法定職責。
葉必豐教授最後說道,區域合作或區域治理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區域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上的。他一開始要進入的時候,并沒有一個成熟的領域和成熟的話語體系。在區域合作研究中體現法學專業性、規範性,需要參與實踐去發現直接的法律問題,然後運用法學專業工具解決問題。區域合作法研究的已有軌迹和未來的學術使命在于,以我國的區域合作實踐為導向,以行政法學為主要專業工具,以憲法學為支撐,以地方法制為主要對象,堅持理論面向國家和地方建設需求的立場,積極總結區域合作法治的中國方案。

講座最後,在場學生積極提問,熱烈發言。學生的問題包括:在法律上如何處理區域合作中“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平等的區際關系能否适用民法典,做相關研究的時候如何面對“不是法學研究”的質疑。葉必豐教授一一作了回應。
俞祺助理教授在與談中表示,葉必豐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引領型學者。如今,區域法制一體化已經成為顯著的趨勢;而葉必豐教授早在2003年就開始涉足這一問題,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和魄力的選擇,值得年輕學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