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十年,我們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法治建設之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以中央全會的形式專門研究全面依法治國問題,部署了18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依法治國進一步作出部署,強調要嚴格公正司法。
在推動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方面,司法機關進行了大量探索。司法機關深刻理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的精神實質,深化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在刑事司法領域,司法機關嚴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的原則和要求,确保定罪準确、量刑适當,堅決守住防範冤錯案件的底線。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積極推動我國刑事訴訟模式向協作式轉化,促進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理”轉化。在民事領域,人民法院積極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形成黨委領導下協同共治解紛的大格局,依靠黨的領導,建成了世界上聯動資源最多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為人民群衆化解糾紛提供菜單式服務,就地解決糾紛,減輕老百姓的訟累。全社會對司法的認同感、接受度明顯增強,帶動了公衆法治觀念的提升,人民群衆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之不斷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确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新征程上,必須堅定不移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奮勇前進,持之以恒地全方位推動司法改革。
各級司法機關必須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持續深化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提高證人出庭率、二審開庭率,切實防範冤錯案件,有效保障人權,依法糾正更多涉産權、涉民營企業家的冤錯案件;提高民事訴訟效率,持續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不斷提升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統籌推進互聯網司法,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檢務的響亮名片;進一步規範司法權運行,建立更加有效的司法活動制約監督機制,确保對裁判結論“勝敗皆服”,為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貢獻司法機關的力量,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