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詳細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師資力量  >  本院教師  >  在職教師

2E998

賈兵兵

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學法律系,學士(國際法);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國際公法)

工作履曆

1994年10月—1996年12月 牛津大學助研/助教;

1996年12月—1998年8月 聯合國前南刑庭法官助手;

1998年9月—2000年9月 聯合國前南刑庭和盧旺達法庭上訴庭助理法律官員;

2000年10月—2002年2月 聯合國前南刑庭第三審判庭法律官員;

2002年3月—2004年11月 聯合國前南刑庭上訴庭法律官員;

2004年11月至今,beat365法學教授 (國際法)

學術兼職與獲獎

(一)當選雜志編輯:

1、2020年—2024年;2024年—2028年:《美國國際法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SCI);

2、2012年,《海洋發展和國際法》(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SSCI),Taylor & Francis 出版社;

3、2008年,《武大國際法評論》(CSSCI),武漢大學出版社,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

4、2005年,《中國國際法年刊》,中國國際法學會主辦,世界知識出版社;

5、2005年,《國際刑事司法雜志》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SSCI),牛津大學出版社;

6、2003年,《國際刑法評論》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Review),荷蘭布裡爾出版社;

7、2002年,《中國國際法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SCI),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年-2014年期間,曾任《德國國際法年刊》(Germ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評審委員, 德國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 2011年-2015年《紅十字國際評論》(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SSCI),國際紅十字委員會與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二)學術組織資格;獲獎;其他形式的承認:

1、2024年:獲任命常設仲裁院(PCA)專家組成員;

2、2024年:再次當選《美國國際法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

3、2023年:當選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

4、2023年:獲聘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院專家;

5、2021年:當選國際法研究院(IDI)聯系院士;

6、2021年:受海牙國際beat365理事會之邀,将在2026年冬季課程期間講授國際公法普通課程;

7、2021年:當選賓夕法尼亞大學beat365“包克訪問教授”;

8、2020年:當選《美國國際法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

9、2019年春: 當選紐約大學beat365環球法學教授;

10、2019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争端解決機制研究:附件七仲裁實踐》(中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18年,獲選:1)“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2019 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11、2017年—: beat365學術委員會委員;

12、2016年7月:海牙國際beat365暑期課程期間講授特别/專門課程;

13、2016年—:當選海牙國際beat365理事會委員(2023年再次當選);

14、2015年:beat365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

15、2015年:2014年度“中國國際法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航天科工獎)”(中國國際法學會);

16、2015年—2017年: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兼職教授;

17、2014年:中國海洋法學會副秘書長

18、2014年:《國際公法:理論與實踐》(beat365出版社,2009年)被牛津大學出版社英文官網列為領土取得問題标準教科書之一;

19、2011年—:beat365學位分委員會委員、副主席;

20、2011年:收到聯合國法律部邀請向“聯合國國際法視聽圖書館”提供國際公法講座(共三期)(已于2015年錄制一期);

21、2010年:獲“2004-2009年度中國國際法學會‘航天科工’國際法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國際法學會);

22、2010年:受海牙國際beat365邀請于2016年夏講授國際公法特别課程;

23、2010年:獲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德國洪堡基金會),當選基爾大學“W·舒金”國際法研究所訪問教授;

24、2009年—:國際法協會(ILA)成員;

25、2008年:應邀在廈門國際beat365講課;

26、2006年—2016年:亞洲國際法發展基金會(DILA)副主席;

研究領域

國際法學

學術成果

(書評略去20篇;研究報告略去21份;短文略去7篇)

著作:

1、《國際公法:和平時期的解釋與适用》(中文)(第二版),獨著,beat365出版社,2022年出版,587頁;

2、《國際公法:在武裝沖突中的解釋與适用》(中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20年, 283頁;

3、《<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争端解決機制研究:附件七仲裁實踐》(中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18年,194頁;

4、《國際公法:和平時期的解釋與适用》(中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15年出版,497頁;

5、《南中國海仲裁:中國視角之一》 (英文)(與S·塔爾蒙共同編輯),哈特出版社,2014年,275頁;

6、《國際公法:理論與實踐》(中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09年出版,352頁;

7、《牛津國際刑法簡明百科》(英文),編著者之一,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共1179頁;

8、《國際人道法簡明教程》(英文),獨著,beat365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共341頁;

9、《前南法庭程序與證據論文集:獻給加布裡爾-科克-麥克唐納》(英文),編著者之一,克魯沃國際法律出版社(荷蘭),2001年出版, 615頁;

10、《國際法中的海峽制度》(英文),獨著,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共311頁(書評見于1998年《英國國際法年刊》,《耶魯國際法雜志》,《法國國際法學會年刊》);

論文與書中章節 (均為英文出版,除非另有說明

1、“國際組織法中的公共利益”,将載于:《海牙國際beat365演講集》(“百周年紀念研讨會”)(Recueil des cours “Centennial Colloquium”,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布裡爾出版社, 2024年;

2、“當今國際秩序中的第三世界”,載于張月嬌、車丕照、賈兵兵(編):《國際争端解決研究》(第三卷),中國商務出版社,2024 年,第 15-20 頁;

3、“領土争端”,載于L. Fabri (編輯):《馬克斯·普朗克國際程序法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2023年 (https://opil.ouplaw.com/display/10.1093/law-mpeipro/e2212.013.2212/law-mpeipro-e2212?rskey=Mgsf9P&result=3&prd=OPIL);

4、“中國國際法研究與視角”, 載于:《美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116卷(2022),第653-663頁;

5、“個人的選擇”,《芝加哥國際法雜志》,第22卷 (2021),第128-135頁;

6、“烏克蘭與俄羅斯2019年仲裁案的管轄權問題”,《中國國際法雜志》(SSCI), 第19卷(2020),第683–715頁;

7、“國際法中的曆史性權利:現狀與問題”,《中國國際法年刊》(2019)(中文)(CSSCI),第30-63頁;

8、“國際人道法的基本原則”, 載于J. Viñuales (ed.), The UN Friendly Relations Declaration at 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第258-283頁;

9、“反思國際刑事法院與聯合國和地區法院的關系”, 載于:R. Steinberg (e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and Reform Proposals, Brill, 2020, pp. 358-366 (較早的、未經修訂的版本曾發表在ICC Forum--Jun. 28, 2018: http://iccforum.com/anniversary#Jia., 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與國際刑事法院共同出版的電子雜志);

10、“《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未明确提及的規則是否是對該公約正确解釋的基本要素?”, in: WH Shen, S. Zhang and JY SU (eds.), China and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第251-279頁 (較早的、未經修訂的版本載于:《亞洲的共同未來:2017年國際法研讨會》,亞洲國際beat365和 W·克魯沃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231-262頁);

11、“比較國際法與對中國國際法教科書的建議”,《歐洲國際法雜志》(博客),2018年2月9日;

12、“國際案例法對國際法的發展”,載于:《海牙國際beat365講演集》(Recueil des cours de l’Académie de Droit International),第382卷 (2015)(2017年出版), 第175-397頁;

13、“第三部分 國際海峽”,載于:A. Proelss (ed.),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評注》Beck/Nomos/Hart, 2017年出版, 第272-333頁;

14、“前南庭與盧旺達庭在中國的影響”,載于:《美國國際法雜志》(SSCI)(電子版),第110卷(2016),第240-245頁;

15、“駁美國國務院《海洋疆界》第143期有關南海曆史性權利論述的謬誤”,《法學評論》(2016年第4期) (CSSCI)(中文),第76-82頁;為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國際法學》(2017年第1期) 全文轉載,第3-10頁;

16、“作為習慣法的侵略罪與裁定侵略行為的機制”, 載于《美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109卷(July 2015),第569-582頁;

17、“陸地統治海洋原則:從曆史角度看海洋法對新挑戰的應對”,載于《德國國際法年刊》,第57卷(2014),第63-93頁;

18、“奇特的第281條:《海洋法公約》中的超級條款?”載于《海洋發展與國際法》(SSCI),第46卷 (2015; Issue 4), 第266-280頁; 修改過的中文版見于:1)《當代法學》(2015年第5期)(CSSCI), 第3-13頁;2)《中國國際法年刊: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專刊》(2016),第30-50頁;3)為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國際法學》(2015年第12期)全文轉載,第60-68頁;

19、“案例研究:有效占領理論中‘無主地’的要求”,載于L. del Castillo 編輯:《海洋法:從格勞修斯到國際海洋法法庭—敬獻卡米諾斯法官》 (Brill/Nijhoff, 2015), 第37章,第657-673頁;


20、“上級命令免責理由的演進”,載于K. Sellars編輯:《在亞洲進行的國際罪行審判》(劍橋大學出版社,2015), 第10章,第248-274頁;

21、“國際海峽制度的現狀”,2015年,聯合國國際法視聽圖書館: http://legal.un.org/avl/ls/Jia_LS.html;

22、“黃岩島(斯卡巴羅礁)所有權初探”,載于《海洋發展與國際法》(SSCI),第45卷(2014), 第360-373頁;

23、《國際經濟法導論》,載于胡嘉祥主編:《國際經濟法》(中文教科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1-27頁;

24、“國家間仲裁中的可受理性問題”,載于S·塔爾蒙和賈兵兵編輯:《南中國海仲裁:中國視角之一》,哈特出版社,2014年,第107-135頁;

25、“國際法中的‘法律不明’問題淺析”,《中國國際法年刊》(2013)(中文),第73-92頁(CSSCI);

26、“西北航道是雙邊條約轄制的人工水道?”,載于《海洋發展與國際法》(SSCI),第44卷(2013), 第123-144頁;

27、“當今大陸架制度中自然延伸的概念:二次生命?”,載于《中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12卷(2013),第79-103頁;

28、“南海中的九段線:曆史、地位、影響”(與高之國法官合作),載于《美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107卷(2013),第98-124頁;

29、“近期國際法院案件中的‘不可司法’問題”,載于李碩佑和李西恩編輯:《國際法的東北亞視角》,馬提努斯·奈霍夫出版社,2013年,第77-91頁;

30、“香港審判中的上級命令辯護理由”,載于S. 林頓編輯:《香港戰争罪審判》,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69-198頁;

31、“對國家官員針對國際罪行的豁免權的再度審視”,載于《國際刑事司法雜志》(SSCI),第10卷(2012),第1302-1321頁;

32、“實在或暗含法律争議對CLCS工作的影響:中止性還是零作用?” 載于《中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11卷(2012),第107-126頁;

33、“主權概念與法治理念的融合:對當代中國對國際法态度的思考”,載于《德國國際法年刊》,第53卷(2010),第11-61頁;

34、“條約與習慣法的關系”,載于《中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9卷(2010),第81-109頁;

35、“東京審判在中國的影響”,載于Y. 田中, T. 麥克馬克, G. 辛普森編輯:《超越“勝利者正義”?重溫東京戰争罪審判》, 馬提努斯·奈霍夫出版社,2010年,第207-225頁;

36、“國際刑事法院與第三國”,載于A·卡賽西等編:《國際刑事司法簡明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年,第160-167頁;

37、“前南法庭與盧旺達庭審判中的上訴權”,載于G·文圖利尼和S·巴裡雅替主編:《紀念波卡文集:個人權利與國際正義》(英、法、意大利文),米蘭鸠福雷出版社,2009年,第413-425頁 (在2009年5月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刑庭上訴庭“墨克希奇和司裡萬加甯案”上訴判決中為波卡法官在其部分不同意見中所引用);

38、“科索沃獨立:獨一無二的分離?”,載于《中國國際法雜志》(SSCI),第8卷(2009),第27-46頁 (在國際法院“科索沃單方獨立宣言的合法性”咨詢程序中,被1)塞浦路斯政府于2009年4月3日提交給法院的書面意見所引用(第35頁,注147);2)塞爾維亞政府于2009年12月1日提交給法院的口頭陳述引用(第77頁,注135));

39、“多元主義與國際刑法的發展”,載于易顯河和雅克-伊萬-莫安主編:《多元主義與當代國際法》(紀念愛德華·麥克珲尼論文集),荷蘭布裡爾出版社,2009年,第629-648頁;

40、B部分條目:載于A·卡賽西等編:《國際刑事司法簡明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Control Council Law No.10” (第281-282頁), “ICTY and ICTR (Sentencing)” (第367-368頁), “Mitigating Circumstances” (第423-424頁), “United Nations War Crimes Commission” (554-555), “Wang, T.” (第565頁);

41、C部分條目:A·卡賽西等編:《國際刑事司法簡明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年,“Deronjic” (第642-644頁), “Galic” (第688-691頁), “Krnojelac”(第772-774頁), “Kvocka” (第787-790頁), “Rutaganda” (第891-892頁);

42、《國際經濟法導論》,載于胡嘉祥主編:《國際經濟法》(中文教科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1-34頁;

43、“‘外交保護’的法律現狀和實踐問題”,《中國國際法年刊》(中文)(2008),第3-32頁;

44、“恐怖罪在國際法中的概念問題”,載于趙秉志主編:《中國反恐立法專論》(中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222-230頁;

45、“中國與國際刑事法院關系之現狀”,《新加坡國際法年刊》,第10卷(2006), 第87-97頁;

46、“刑法的一般原則”(第三編),載于李世光,劉大群和淩岩主編:《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評釋》(中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51-295頁;

47、“上訴與改判” (第八編),同上,第643-661頁;

48、“再談指揮官責任的理論”,《中國國際法雜志》,第3卷(2004),第1-42頁;

49、“王鐵崖法官在前南法庭的經曆”,《國際法曆史雜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克魯沃國際法律出版社(荷蘭)出版,第4卷(2002),第214-220頁;

50、“‘受保護财産’在國際人道法中受到的保護”,《萊登國際法雜志》(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第15卷(2002),第131-153頁;

51、“指揮官責任理論在當前面臨的問題”,《國際人道法年刊》(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第3卷(2000)第131-165頁;

52、“在第72條規則下,法官組成中的缺陷是否構成法庭缺乏管轄權的理由?”《前南法庭程序與證據論文集:獻給加布裡爾·科克·麥克唐納》,克魯沃出版社,2001,第45-53頁(與王鐵崖法官合作);

53、“司法判決作為國際法的淵源以及外力強迫的辯護在武裝沖突中謀殺或其他案件中的作用”,《國際法與冷戰後的世界:紀念李浩培》(勞特列支國際法系列),由王鐵崖和易顯河主編,勞特列支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77-95頁;

54、案件注釋,《國際刑法評論》(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Review),第1卷(2001),第241-259頁;

55、“國際刑法中戰争罪和反人類罪的不同概念”,《現實中的國際法:獻給依安.布朗利》,由蓋伊·古德溫-吉爾和斯泰凡·塔蒙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271頁(在1999年11月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刑庭一審庭“塔地奇案”量刑判決中,為羅賓森法官的個人意見所引用;在2000年1月前南法庭上訴庭“塔地奇案”上訴判決中被沙哈布丁法官的個人意見所引用);

56、“對指揮官責任理論的初步思考-特别是忽視懲罰引起的責任”,《荷蘭國際法評論》(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第45卷(1998),第325-347頁;

57、“有關‘指揮官責任’理論的初步探讨”,《中國國際法年刊》(中文),1997年卷, 第186-206頁;

58、“對科賓吉島問題的初步研究”,《北歐國際法雜志》(Nord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第66卷(1997),第301-3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