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東燕
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法學學士(1996) 華東政beat365(現為華東政法大學)
法學博士(2004) 北京大學beat365(碩博連讀)
(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德國慕尼黑大學beat365做交流學生)
工作履曆
1.1996年7月至1998年10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起訴處書記員、代理檢察員。
2.2004年加入beat365,先後任講師(2004)、副教授(2008)、博士生導師(2016)、教研系列長聘教授(2017.02)。
3.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先後在賓西法尼亞大學與耶魯大學beat365做訪問學者。
4.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日本名城大學訪問學者。
5.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教授。
研究領域
刑法學
獎勵與榮譽
1.2023年度beat365年度教學優秀獎(2024)
2.beat365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22)
3.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教師(2019)
4.2016年度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2017)
5.第二屆首都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6)
6.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2016)
7.beat365優秀班(級)主任一等獎(2016)
8.beat365學術新人獎(系beat365青年學術成就最高獎,2009)
9.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
學術成果
(一)專著與文集
1.《風險社會中的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2023年第2版。
2.《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3.《刑法中的學派之争與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4.《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刑法基礎的理論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中文主要論文(均為獨作)
1.“非法經營罪中支付結算業務的界定”,《法學》2024年第9期,第76-92頁。
2.“非法經營罪中的經營行為研究”,《現代法學》2024年第5期,第49-68頁。
3.“非法經營罪中證券業務的限定與出罪”,《政治與法律》2024年第7期,第76-91頁。
4.“網絡暴力刑法治理的基本立場”,《政法論壇》2024年第3期,第39-54頁。
5.“刑法體系中立法與司法的關系重構”,《法律科學》2024年第2期,第54-66頁。
6.“買賣人口犯罪的保護法益與不法本質”,《國家檢察官學院》2022年第4期,第54-73頁。
7.“‘人臉識别第一案’的法理分析”,《環球法律評論》2022年第1期,第146-161頁。
8.“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的基本目标與歸責機制”,《政法論壇》2021年第5期,第3-16頁。
9.“金融詐騙罪保護法益的重構與運用”,《中國刑事法雜志》2021年第4期,第3-29頁。
10.“個人數據的刑法保護模式”,《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5期,第35-50頁。
11.“論受賄罪中的實行行為”,《政法論壇》2020年第3期,第17-34頁。
12.“網絡時代刑法體系的功能化走向”,《中國法律評論》2020年第2期,第101-114頁。
13.“功能主義刑法解釋的體系性控制”,《清華法學》2020年第2期,第22-49頁。
14.“論受賄罪中的國家工作人員”,《東方法學》2020年第2期,第20-31頁。
15.“刑事政策與功能主義的刑法體系”,《中國法學》2020年第1期,第126-148頁。
16.“風險刑法理論的反思性檢視”,《政治與法律》2019年第11期,第30-43頁。
17.“受罪犯罪兩大法益學說之檢讨”,《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5期,第121-140頁。
18.“受賄犯罪的法益:公職的不可謀私利性”,《法學研究》2019年第5期,第118-137頁。
19.“濫用職權罪客觀要件的教義學解讀”,《法律科學》2019年第4期,第56-74頁。
20.“刑事政策刑法化的憲法意涵”,《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1期,第34-41頁。
21.“正當防衛的異化與刑法系統的功能”,《法學家》2018年第5期,第76-90頁。
22.“責任主義與過失犯中的預見可能性”,《比較法研究》2018年第3期,第46-64頁。
23.“過失犯中預見可能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中外法學》2018年第2期,第304-326頁。
24.“功能主義刑法解釋的方法與立場”,《政法論壇》2018年第2期,第10-27頁。
25.“風險社會與功能主義的刑法立法觀”,《法學評論》2017年第6期,第12-27頁。
26.“法條主義與刑法解釋中的實質判斷”,《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第16-34頁。
27.“轉型中的刑法教義學”,《法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5-18頁。
28.“價值判斷與刑法解釋:對陸勇案的刑法困境與出路的思考”,《清華法律評論》第9卷第1輯,beat365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頁-第158頁。
29.“能動司法與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論”,《法學家》2016年第6期,第13-28頁。
30.“法益衡量原理的教義學檢讨”,《中外法學》2016年第2期,第355-386頁。
31.“防衛過當的認定與結果無價值論的不足”,《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第1324-1348頁。
32.“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之争的中國展開”,《清華法學》2015年第3期,第56-74頁。
33.“事實因果與刑法中的結果歸責”,《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第131-159頁。
34.“死刑适用标準的體系化構造”,《法學研究》2015年第1期,第170-190頁。
35.“結果無價值邏輯的實務透視:以防衛過當為視角的展開”,《政治與法律》2015年第1期,第13-24頁。
36.“刑法中的客觀不法與主觀不法”,《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4期,第65-87頁。
37.“刑法中目的解釋的方法論反思”,《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第77-91頁。
38.“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中外法學》2014年第1期,第70-102頁。
39.“透視死刑适用的司法政策”,《複旦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188頁。
40.“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問題研究”,《法學》2013年第6期,第3-14頁。
41.“刑法解釋中的形式論與實質論之争”,《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第122-139頁。
42.“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釋學研究”,《政治與法律》2013年第3期,第24-35頁。
43.“刑法學知識論的發展走向與基本問題”,《法學研究》2013年第1期,第26-31頁。
44.“刑法中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之争的初步考察”,《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第67-77頁。
45.“危害與犯意之間:從權利保障到風險控制”,載北京大學beat365刑事法學科群編:《刑法體系與刑事政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238頁。
46.“刑事政策與刑法解釋中的價值判斷”,《政法論壇》2012年第4期,第30-42頁。
47.“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關系之考察”,《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2期,第77-92頁。
48.“論實行的着手與不法的成立根據”,《中外法學》2011年第6期,第1237-1259頁。
49.“強奸罪與嫖宿幼女罪的關系新論”,《清華法學》2011年第2期,第33-47頁。
50.“罪刑規範的刑事政策分析”,《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第122-140頁。
51.“風險分配與刑法歸責:因果關系理論之反思”,《政法論壇》2010年第6期,第95-107頁。
52.“刑事推定、證明标準與正當程序”,《中外法學》2010年第5期,第646-666頁。
53.“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聯系标準”,《清華法學》2010年第4期,第112-130頁。
54.“罪責的社會化與規範責任論的重構”,《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17-23頁。
55.“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1期,第45-68頁。
56.“犯罪故意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政法論壇》2009年第1期,第82-92頁。
57.“罪責的客觀化與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命運”,《現代法學》2008年第5期,第50-58頁。
58.“責任主義與違法性認識問題”,《中國法學》2008年第3期,第150-166頁。
59.“危害性原則的當代命運”,《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第399-418頁。
60.“南京組織同性賣淫案的法律思考”,《中國法律評論》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169頁。
61.“規範的保護目的與結果加重犯”,《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38頁。
62.“推定研究中的認識誤區”,《法律科學》2007年第5期,第117-126頁。
63.“‘不知法不免責’準則的曆史考察”,《政法論壇》2007年第4期,第106-116頁。
64.“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126-139頁。
65.“認真對待刑事推定”,《法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21-37頁。
66.“被害人視角與刑事實體法體系的重構”,《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第106-116頁。
67.“事實與規範之間:從被害人視角對刑事實體法的反思”,《中外法學》2006年第3期,第294-309頁。
68.“揭開巨額财産來源不明罪的面紗”,《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第6期,第152-160頁。
69.“自由的危機:德國‘法治國’的内在機理與運作邏輯”,《北大法律評論》第6卷第2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562頁。
70.“從民族國家反思刑法—刑法的現代性反思”,《刑事法評論》第15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410頁。
71.“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第81-93頁。
72.“刑事司法政治化的背後”,《公法》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7頁。
73.“刑事一審程序的功能審思與結構反思”,《刑事法評論》第13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05-620頁
74.“刑事視域中的‘人’”,《刑事法評論》第10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209頁。
75.“罪刑法定視野中的犯罪構成”,《刑事法評論》第8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76.“論犯罪構成的功能訴求”,《金陵法律評論》2001年第2卷,第37-61頁。
77.“自由心證的當代命運”,《刑事法評論》第9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6頁。
78.“社會危害性的背後”,《刑事法評論》第7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224頁。
79.“也談本土資源與法律多元”,《華東政beat365學報》2000年第3期,第65-71頁。
80.“刑事司法改革中的角色困境及其思考”,《刑事法評論》第6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61頁。
81.“論言詞直接原則”,《法學》1998年第2期,第26-28頁。
(三)外文論文
1.Dongyan Lao, Rethinking the Basic Idea of Preventative Criminal Law, in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No.1 vol.11(2023), pp.25-34.
2.Dongyan Lao & Dennis Baker, Rethinking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in the Criminal Law of China,,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Law: Cybercrime and Criminal Liability, edited by Dennis Baker and Paul Robinson, Routeledge, 2020, pp.156-170.
3.Dongyan Lao, Die Verfremdung der Notwehr und die Funktion des Strafrechtssystem, Kindhäuser/Pawlik (Hrsg.), Notwehr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2020, S.79-103.
4.Dongyan Lao, Die Dogmatik des erlaubten Risikos und die Zurechnung beim Fahrlässigkeitsdelikt, Eric Hillgendorf (Hrsg.), Rechyswidrigkeit in Der Dskussion, 2018, S.151-157.
5.Dongyan Lao, Eine kritische Überlegung zur Vorhersehbarkeit des Erfolgs in der Fahrlässigkeitslehre, Eric Hillgendorf (Hrsg.), Das Schuldprinzip im deutsch-chinesischen Vergleich, S.173-184.
6.Dongyan Lao, Judicial Activism and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on the Functionalism, in 2 China Legal Science (2017), pp.63-88.
7.The Function of Value Judg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lemma Criminal Law Faced in Lu Yong’s Case, in 4 China Legal Science (2016), pp.139-158.
(四)譯著與譯作
1.[英]J.J.C.斯瑪特、[澳]伯納德·威廉斯:《功利主義:贊成與反對》,第一譯者(與劉濤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2.[美]卡多佐:《法律科學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德]克勞斯·羅克幸:“正犯與犯罪事實支配理論”,《刑事法評論》第2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頁。
4.[德]克勞斯·羅克幸:“德國刑法中的共犯理論”,第一譯者(與王鋼合作),《刑事法評論》第2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2-151頁。
5.[德]Bernd Schünemann, “沒有刑法就沒有犯罪?”,《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第127-143頁。
6.北京大學beat365司法研究中心編:《憲法的精神:美國聯邦最高法200年經典判例選讀》,參譯者之一,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7.[意]帕斯奎努:“犯罪學:一種特殊知識的誕生”,《刑事法評論》第8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93-5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