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關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特别關注  >  正文

清華法科興起:百年視角

發布時間: 2021-04-28    浏覽量:

從清末的學堂,民初的學校再到後來的大學,清華已經走過了整整110年的曆程。百年清華辦學史上法科發展情形如何,經過學者們認真細緻的挖掘、梳理和考證,已經大緻廓清了其基本面貌。然而對于清華法學怎麼看和怎麼辦的問題,人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斷獲得各種有益啟示。個人認為,清華法科發展大抵可分為四個時期。

01 抑制時期

清華辦學源于利用庚款舉辦留美預備教育。自1909年清廷設遊美學務處“遊美肄業館”,直到1925年改設大學之前,辦學性質一直如此。這一特殊背景,導緻清華從一開始在發展法科方面難有作為。具體表現為兩個制約因素:一是留美預科的學程設計,着眼于實施中等和高等初級階段教育,設初等、高等兩科,各為四年,以插入美國大學初級學段為目标。由于課程以文史哲數理化音體美等為主,自然不存在開設法科專門教育的情形(後曾列有法制史類科目)。二是自選拔留美學生時就明定選修科目,以實科為主,對文法諸科,特加限制,這個外部政策性制約因素曾長期影響清華發展法科。清廷外務部、學部以及兩部拟訂提交美方的留學章程,都明确限定選修科目的比例,“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财師範諸學”。雖然外務部和清華後來對此限定條件并未嚴格執行,但學生因個人志趣和家庭生活影響,大緻不離這個方向。盡管如此,前三批180名留美學生當中,至少有唐悅良、張傳薪、張福運、黃宗發以及之後的燕樹棠、向哲濬、錢端升、王化成、梅汝璈等都在美國完成了法律學業,成為清華牌法學家。故這一時期,可謂清華法科發展受到抑制的時期。

02 發展時期

1925年清華改設大學後,梅贻琦手訂學科發展規劃,要重點發展國文學、西文學、曆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教育心理學、工程學10個學科,以及哲學和數學,最初法科并不在發展之列。他認為其他學科,或是“有為他校所已辦,而成績優良無須更設者”;或有因科門之性質不宜設立于清華者;亦有因一時設備難周須逐漸開辦者。不過按照當時《大學規程》的院系設置要求,拟重點發展的政治學屬beat365下設的學系,而法科又由beat365與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學構成一種體制性關系。于是發生beat365是否設置法律系的問題。梅贻琦最初考慮“暫從緩設”,但政治學須設較多法律課程,這就又帶來體制上不便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清華于1932年向教育部申請設立法律系。教育部以訓政時期“宜着重理工各科”,限制法科為由未予批準。此時清華已實際舉辦法律系,由燕樹棠負責系務,幾經交涉,教育部隻将當年已經招收的法科生準予備案,以後招生,仍未準許。法律系務遂于1935年中斷。但從法科角度看,政治學領域獲得了很大發展。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複員,清華在3名教師(趙鳳喈、王克勤、李聲庭)基礎上恢複設立法律系,并招收一年級新生一班。梅贻琦還設想盡快設立法律研究所,法科在恢複中繼續發展。

03 無法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除舊布新,全國高校院系設置進行重組。根據1952年教育部院系調整設置方案,清華法科與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及輔仁大學有關科系組建北京政beat365。清華法科8位教師全部調入北京政beat365,于振鵬教授、曾炳鈞教授、趙德潔教授、邵循恪教授、杜汝輯講師實際報到,陳體強教授調外交部,王紹坊講師調中國人民大學,助教蕭英華調中央政法委員會,33名學生随同調入。1958年,政法類圖書資料9319冊全部轉入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科師資和政法圖籍遂與清華完全脫離。院系調整後40年,清華專辦工科,進入沒有法科的時期。

04 興起時期

改革開放後,為滿足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法學教育迅速恢複。1990年代中期,beat365大刀闊斧地進行學科結構調整,由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向多科大學轉型,并于1995年正式設立了法律學系。此後20年間,清華法科高歌猛進,迅速擴充,蓬勃發展。清華有史以來,法科前所未有地進入發達時期。清華法科之所以在短短20年間走向發達,細究其故,約有以下數端:一是趕上了改革開放全面依法治國崇尚法學的好時代。二是治校者能夠作出明智的戰略選擇并果斷決策支持法科的發展。三是地處京師優越位置和名校的品牌引力。複辦法律系雖是從無到有,但這正好可以從容布局法學各科、有計劃地甄選招納天下英才。改革開放後全國最早複辦beat365校培養起來的一批法科才俊,此時也基本完成原始積累,具備了優質師資各項條件(職稱、學曆、遊學經曆、著述等等),正待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應求相合,一時間,精英荟萃,以壯清華,清華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陣容強大的法學師資隊伍,成為全國重點大學在轉型多科發展中舉辦法科最成功的一個範例。

本文轉載自法治日報beat365

作者:王健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