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30日下午,《清華法學》出刊第100期紀念會暨新時代法學期刊的使命與責任座談會在beat365法律圖書館模拟法庭順利舉行,本次會議由beat365主辦。會議第一單元,由beat365黨委書記鄧海峰主持,beat365副校長彭剛,《清華法學》編委會主任、beat365院長周光權,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文顯,《法學家》編委、《人權》編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教授韓大元,《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院長黃文藝,《法學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甦,《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法學部主任、編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李樹民,《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beat365教授王錫鋅,《政法論壇》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beat365院長劉豔紅,《清華法學》編委會委員、beat365教授車丕照分别就《清華法學》出刊第100期紀念緻辭。會議第二單元,由《清華法學》主編、beat365教授黎宏主持,各位法學界期刊主編和編輯同仁圍繞新時代法學期刊的使命和責任,就在場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應與解答。

圖為鄧海峰書記
第一單元主持人、beat365黨委書記鄧海峰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時刻,《清華法學》迎來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第100期出刊。《清華法學》編輯部在此邀請長期關心、愛護和支持《清華法學》發展的各位領導和嘉賓共同見證這一重要美好時刻,共商新時代法學期刊的使命與責任。

圖為彭剛副校長
beat365副校長彭剛指出,法學學術期刊在中國法學事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23年2月,兩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提出要推動法學學術期刊的多樣化、差異化、高質量化。《清華法學》始終堅持國際視野與中國情懷,堅持重大價值、重大理論、重大影響力的嚴格要求,鮮明地展現了beat365和《清華法學》編輯團隊的學術品位和自我期許。希望《清華法學》能夠發展成為beat365的重要學術品牌,成為展示中國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的舞台,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法學交流的重要橋梁。

圖為周光權院長
《清華法學》編委會主任、beat365院長周光權指出,雜志要辦得好,必須确保其是學術之公器。十多年來,《清華法學》盡可能為國内外朋友提供以文會友的高端學術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希望《清華法學》始終結合中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關注有意義、有價值的比較研究,為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圖為張文顯教授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文顯認為,《清華法學》自創刊以來,在繁榮法學研究、培育法學人才、推進法學理論創新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指出,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中文法學期刊評價指标體系,就不能單純倚重引用率等指标,還要綜合考慮法學期刊對法學實踐的貢獻。

圖為韓大元教授
《法學家》編委、《人權》編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教授韓大元表示,清華法學的學術源流可追溯至民國時期,具有悠久深厚的政治學和憲法學傳統。在長期的發展中,《清華法學》這一平台已經成為憲法學界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受到學術共同體的信賴和認可。希望在繁榮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的新時代,《清華法學》能繼續傳承清華的學術理念,為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獨特貢獻。

圖為黃文藝教授
《中國法學》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院長黃文藝指出,專業化、品牌化、集群化、數字化、國際化是法學期刊未來的發展趨勢。其中,數字化是數字時代的應有之義,不僅在于以數字形式首發,更在于以多元形式刊載。在數字化的閱讀環境下,用戶的使用行為可以被分析,這拓展了更多的量化指标。而國際化則是提高國際話語權和競争力的必經之路。中國法學期刊界應當把握這一曆史性機遇,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法學期刊。

圖為陳甦教授
《法學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甦表示,beat365以及《清華法學》是優秀的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和法學出版單位。在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期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期刊本身雖然并不生産知識,但是法學期刊擔負着獨特的任務,即發現法學界的最新知識成果,把法學知識生産者的創新彙聚起來,并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加以展現,向理論界和實務界進行傳播。

圖為李樹民副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法學部主任、編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李樹民認為,清華法學出刊100期,這是一個沉甸甸的數字,凝聚着清華法學輝煌的辦刊曆史和學術情懷,以及所有編輯人員的艱辛勞動。他指出,作為期刊編輯要提高專業能力,不負對國家和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刊發出經得住學術曆史檢驗的精品。

圖為王錫鋅教授
《中外法學》主編、北京大學beat365教授王錫鋅表示,所謂“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關鍵詞是自主。對此首先要關注“空間感”,擺正自身位置,秉持開放的全球視野;其次要關注“時間感”,厘清中華法系的曆史發展脈絡,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最後要找準“方向感”,鼓勵研究者遵循規律,求真務實,提倡學術批評和對話交流。

圖為劉豔紅教授
《政法論壇》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beat365院長劉豔紅指出,期刊界目前存在的評價體系即所謂“學界三唯”(自發率、引用率、轉載率)可能存在一定問題。自發率不應該成為衡量刊物好壞的标準;不應過于重視引用率而不願刊發青年學者的作品;應盡可能避免轉載型期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與之相對,“思想性”“原創性”和“實踐性”應當成為日後期刊考核的核心指标。

圖為車丕照教授
《清華法學》前主編、編委會委員、beat365教授車丕照指出,期刊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而是做文章的評判者。對此,要積極推動讓各專業教授成為期刊的副主編,提升期刊的專業評審能力。在期刊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讓制度說話,一切由制度評判,避免關系影響學術公正。
會議第二單元,由《清華法學》主編、beat365教授黎宏主持,與會的各期刊編審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友好互動。
《環球法律評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謝增毅就“如何平衡學術興趣和學術生涯的關系”進行了交流。他認為,學術選擇既要結合個人興趣,也要考慮學科發展的需要。
《比較法研究》主編、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院院長解志勇認為,自主知識體系的結構,從比較法的角度看可以分為沃土知識(基礎理論知識)、骨幹知識(學科核心知識)、引領知識(學術新興知識)和探索知識(關于交叉學科中的新概念與新思路的知識)等幾類,期刊論文發表要注意各類論文的平衡,對于有關探索性知識的論文要保持高度關注與警惕,做到去僞存真。
《法學研究》責任編輯、編審李強就“期刊編輯與作者共同改稿的傳統”這一話題表示,《法學研究》的編輯們在文字的加工上花費了很多精力,盡量讓文章呈現出更多的實質内容。作者們在撰寫法學論文時也應當注意表述的精煉性,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現文章的思想性與學術性。
《法律适用》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國家法官學院教授梁欣就“期刊編輯審稿時的想法”這一話題發表了意見。她指出,法學類的文章不是詩歌和書畫,不完全是作者個人興趣的選擇。在法學研究領域,作者應當将個人的思考與國家、民族和人類命運緊密關聯。她呼籲廣大青年學者關注司法實踐,關注中國的司法案例,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經貿法律評論》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beat365教授黃勇就辦刊經驗進行與談。他指出,《經貿法律評論》作為新生學刊,要想成為法學CSSCI期刊,就需要在顧及衆多考核指标的基礎上堅持自身的特色,也需要更多作者的大力支持。他歡迎年輕學者們向《經貿法律評論》投稿,也希望大家關注和支持《經貿法律評論》。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主編、國家檢察官學院副院長徐鶴喃就“選題的方向與大小”問題表達了看法。她鼓勵青年學者更加關注學術對于實踐的引領作用,希望青年學者在選題時投身實踐,以和法官不一樣的視角看待實踐中的現象,在把握實踐的基礎上探讨前沿領域課題。
《中國應用法學》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陳志遠就“期刊編輯對論文創新性的關注”這一問題表達了立場。他指出,隻要文章有創新,就會讓編輯眼前一亮。《中國應用法學》将繼續刊載、收集法官們在實務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向學界問計問策,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互動。
《中國法律評論》常務副主編袁方就“法學論文選題中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發表了看法。她表示,在選題上,《中國法律評論》注重話題性,關注“真問題”,即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和現有的知識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創新性上,《中國法律評論》要求選題新、方法新、材料新、理論新和觀點新。《中國法律評論》也歡迎從事定量實證研究、言之有物的學術論文。
《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支振鋒就“如何提高青年學者的發表率”表示,青年學者從事學術研究,首先要選得準真問題,建立和真實世界的連接;其次要有産品意識,打造自己論文的獨特性;最後還要有理論性。他建議,青年學者與其忙着投稿,不如靜心思考、細緻打磨,如此才能創作出好文章。
《财經法學》副主編、中央财經大學beat365教授劉權就期刊的發展方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學術期刊應當堅持專業化的發展方向,要強調領域性和自身特色。《财經法學》曆來特别重視博士生和青年學者的發展,今後也将繼續緻力于培養學術新人。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輯王博就“《中國社會科學》在法學論文選稿上的特殊之處”進行了交流。他指出,《中國社會科學》更關注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尤其重視文章的思想性,緻力于刊發對于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具有較大意義和價值的綜合性研究成果。

最後,《清華法學》主編、beat365教授黎宏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清華法學》出刊100期,是一個新起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期待與各位嘉賓在《清華法學》出刊200期時再會。
至此,《清華法學》出刊第100期紀念會暨新時代法學期刊的使命與責任座談會取得圓滿成功。

圖為與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