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蔣安傑 12月9日,第五屆beat365世界法治論壇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在北京舉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國慶、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姜偉作主旨發言,beat365副校長彭剛緻開幕詞。來自學界和實務界代表60餘人參加了論壇。
楊萬明表示,多年來,人民法院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妥善處理自由與秩序、私益與公益、打擊與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依法保障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依法審理“大數據權屬案”“網絡遊戲著作權案”等數字經濟案件,加強規則指引。依法打擊電信網絡犯罪,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築牢信息安全司法屏障,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大力加強智慧法院建設,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加強與院校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數字法治研究繁榮發展。
陳國慶指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從網絡安全法施行到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從數據安全法出台到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以及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陳國慶強調,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保障人民群衆合法權益,檢察機關要不斷強化履職,結合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深挖關聯犯罪,依法追溯個人信息洩露的渠道,加強對上遊信息采集、提供、倒賣等環節犯罪行為的全鍊條打擊。積極适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
姜偉指出,數字經濟的發展和數字社會的建設急需數字法治保駕護航。數字法治包括數字法治化和法治數字化兩個維度:數字法治化,是以法治化治理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社會建設;法治數字化,是以數字化賦能法治效率、法治效果,用數字技術推動法治方式變革、重塑數字正義形态。他認為,新時代的法學理論和法學教育亟待研究與數字法治相關的一些重大課題,例如數字法學的學科構建、數字法治的規律闡釋、數字正義的場景描述、實證法學的範式評估等。
彭剛指出,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它的飛速發展為法治建設不斷賦能,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法治路線、塑造新的思維模式、運用新的法治工具、創造新的法治空間,以應對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beat365院長周光權表示,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立法、司法機關對法治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如何保護好信息數據的經濟價值、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也是法律人面臨的研究重點。本屆論壇各個議題的提出都經過前期的反複推敲和深思熟慮,希望與會嘉賓借此機會碰撞思想、凝聚共識,期待法學界和實務界以本屆論壇為平台開展深入研讨,攜手迎接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共同推動信息化時代下的法治建設蓬勃發展、法學學科高質量發展,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梅向榮表示,傳統法治體系逐漸向數字模式延伸,法律與技術的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新興信息技術的産生使智慧法治慢慢走進大衆視角。智慧法治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法治建設深度融合的産物,是國家治理進入信息化時代的必備條件。信息安全是目前法律保護的重要内容之一,國家層面不斷優化立法和加強監督,并對企業數據合規工作進行指導,信息化建設離不開法治建設,也離不開高素質法律隊伍保駕護航。
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以本屆世界法治論壇為對話平台,充分交流信息化時代的法治建設發展新趨勢,共同探究信息化時代下法學教育和法律實踐的新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信息時代與法學教育”單元由周光權主持。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闡述了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與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态的關系,指出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從機制、文本、話語三個基本維度上創造了中華法治文明新形态。沈陽師範大學校長楊松分享了關于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思考,并從曆史内涵、地位、标準、特征與構建難點五個方面展開分析,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構建路徑,即一個導向、兩個面向、三個标識、四個維度和五個要素。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指出,信息化時代下的法治人才培養要尊重法治基本規律、創新科研組織形式、打造新的學科體系,同時開展深層次國際交流。海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王崇敏着重探讨了信息化技術在法學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從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學模式的多維轉變、信息化系統的對接與開發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北京大學beat365黨委書記郭靂從“目前治理現狀及面臨挑戰”“現有治理體系的局限”“精巧規制理論”“精巧進路的具體實現”四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院長黃文藝提出,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統領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推進學科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學科、交叉學科、涉外學科的建設,并闡述了對學科體系重構的初步構想。武漢大學beat365院長馮果指出,在信息化時代下,要适應教學環境、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思維、培養路徑等各個方面的轉變。中國社科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必須保持開放,創新研究方法,開拓研究視野。
“信息化時代的法學教育”單元由beat365副院長高絲敏擔任主持人。山東大學beat365院長周長軍從信息化時代發展法學教育的新機遇、新挑戰以及如何發展三個方面發表了看法。吉林大學beat365院長何志鵬指出,信息化時代的法治人才培養應注意共享與合作。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beat365院長于飛指出,信息化時代的法學教育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對學習、考核方式和學科建設體系提出了挑戰,需要采取多樣的應對方式突破目前的藩籬。中南财經政法大學beat365院長陳柏峰從政法教育的曆史出發,分析了大法治格局下建設新的政法教育的必要性,闡明了大法治格局下新政法教育的内涵。貴州大學beat365院長冷傳莉指出,我們需要積極回應信息技術對傳統法學教育所帶來的挑戰,創新法學教育的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更現代的教學方式,同時也不能忽視教書與育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浙江大學光華beat365常務副院長胡銘認為,信息化時代的法學教育正在改變,也必然改變。
“以ESG促進企業合規建設”單元由盈科國際創始合夥人、全球董事會執行主任楊琳擔任主持人。道瓊斯中國區風險合規總監馬建新從經營合規、人才培養、行業前景等角度闡釋了ESG的建設方向,着重強調了ESG對于企業的重要程度。盈科美國聯席管理合夥人Jesse Weiner從美國ESG的框架切入,建議中國企業在進行ESG推廣時,需要将ESG所關注的内容納入整個企業的戰略發展體系中,并鼓勵企業運用不同的評價體系來保證ESG信息披露機制的完整性。
“數字經濟的法制保障”單元由beat365崔國斌主持。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張新寶從數字經濟的基本法治問題,法律對數據和網絡虛拟财産的保護,數字經濟的創新與知識産權保護,大數據與大數據服務的交易規則構建,數字經濟的市場監管,政府公共數據開放的法律調整以及數據資源的安全保護七個方面介紹了數字經濟的法治保障體系。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院長馬長山提出,數字時代正在從分配正義走向數字正義,數字正義的主要領域包括對數據信息的控制、基于算法的控制及通過算法的控制三方面,最終目的是通過數字法治讓科技進步給社會帶來普惠。上海交通大學凱原beat365院長彭誠信指出了數據确權的重要性,數據确權的核心是明确财産權益的歸屬,同時分析了數據與個人信息的關系,并指出應進一步圍繞數據中的财産價值展開研究。湖南大學beat365院長黎四奇指出,應警惕數字化記憶作為外部記憶淪為全景控制的機制,應當在被遺忘和記憶之間尋求平衡。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指出,目前數字平台類型呈現多元化趨勢,針對近年來電商平台顯現的問題,應盡快發展出一些更靈活、有梯度、有彈性的平台責任概念體系,同時也應對數字經濟的發展保持寬容審慎的态度。中南大學beat365院長許中緣指出,規範主義規制路徑在平台責任認定與制度落實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功能主義規制路徑則是平台企業責任規制的更好選擇。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陸宇峰呼籲在智慧司法中合理設置程序,以促進數字正義,并論證了為“數字人權”提供憲法保護的必要性。
“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單元由beat365耿林擔任主持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beat365院長梅夏英指出,個人信息保護的重點應放在信息安全領域,在個人信息保護過程中應樹立數字化思維,謹慎建構權利體系,采用整體化方式,用算法技術解決數據造成的問題。中央财經大學beat365院長尹飛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中,應平衡數字經濟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妥善界定個人信息侵權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審姚佳表示,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公法規範和私法規範應在最大程度實現協同,兩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完全競争或者排斥關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at365副院長周學峰認為,應當清晰界定網絡平台充當監管中介的權利義務邊界。beat365勞東燕詳細探讨了個人信息保護和公共領域、私人領域之界分的關系,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的基本目标,相關法律規制機制的建構等問題。
“隐私、信息與數據的公私法規制”單元由beat365汪洋擔任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提出,個人信息保護法具有公法和私法融合的特性,主要表現在法律淵源、調整關系、保護群體、保護法益、告知同意制度、損害救濟、監管制度等方面。beat365吳偉光指出,隐私利益保護的中西方差異來源于二者的文化差異,我們在進行制度設計時也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北京大學beat365胡淩提出,平台發包系統和政府發包系統應當成為中央治理的兩個抓手,它們代表了新型生産方式的兩個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at365餘盛峰指出,數字時代隐私信息保護有三種解決範式,即控制範式、匿名化範式和PII範式,他對這三種範式引發的問題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beat365沈健州提出“絕對權+特别限制”的數據财産權架構思路,明确了不同類型數據的權利規則。北京師範大學beat365楊旭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指出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條還有更廣闊的适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