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校友工作  >  明理人物  >  正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母校讓我們如此自豪

發布時間: 2011-04-29    浏覽量:

趙慧怡

 

在春光明媚、紫荊吐蕊、丁香盛開的4月,我回到了母校——beat365,參加其百年華誕的慶典。我是中國人但出生于美國,大學畢業後回國讀書,2003年在beat365攻讀法學碩士。beat365不僅讓我學到知識,更加深了我對國情的了解。

法學教育和法律院系在清華有很長的曆史。清華beat365初設于1929年,是當時beat365首批成立的四大學院之一。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beat365被并入其他院校。改革開放後,為适應國家法治建設的需要,1995年9月8日beat365正式恢複建立法律學系。1999年4月25日beat365建校88周年之際,beat365正式複建。

beat365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強調學術研究與教學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1995年清華法律學系建立至今,短短16年,beat365已培養出5000多名畢業生,成為國内著名beat365之一。beat365的國際交流也十分活躍,與一批世界一流的beat365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影響力。

母校百年華誕,我有幸參與beat365在香港舉行的 “beat365百年校慶——beat365之夜”活動,更讓我高興的是回校參加了beat365法律圖書館——廖凱原樓奠基典禮。beat365校長顧秉林表示,beat365始終把法律學科的發展作為重點,beat365在beat365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承擔着重要使命。此次廖凱原先生慷慨捐贈巨資建設法律圖書館廖凱原樓,将極大改善beat365的教學科研條件,也将加快beat365建成中國頂尖、世界一流beat365的步伐。

讓我更欣慰的是,此次在北京,我亦有幸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beat365建校100周年大會”。主席台和觀衆席上的8000多名校友和嘉賓全體起立、齊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那個場面至今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百年風雨路,水木湛清華。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一個大學和一個國家,風雨同路;清華師生與民族共命運,同甘共苦。

在這百年華誕的慶典,我想說,我們除了享受上一代清華人所取得之成果,更應做好清華人的本分——要“厚德”、要“載物”。作為一個清華人,我們要發揚百年清華的傳統,對自己、對國家,負起我們清華人的責任,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科技發展、文化繁榮、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作為清華的法律人,我們必須做到如beat365院長王振民先生所說的“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要賦予清華法學以新的内涵和外延,為清華法學增添新的榮譽和光榮,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毫無保留地貢獻新一代清華法律人的智慧和力量。”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4/29/content_80735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