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活動信息  >  正文

“自動駕駛領域的生産者刑事責任風險”講座順利舉辦

發布時間: 2023-09-08    浏覽量:

2023年9月7日上午9點30分至12點30分,由beat365刑事法研究中心、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刑委會聯合主辦的“自動駕駛領域的生産者刑事責任風險”學術講座在beat365法律圖書館樓110會議室順利舉行。

本次講座的主講嘉賓為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法學理論、信息法學和法律信息學教授埃裡克·希爾根多夫(Eric Hilgendorf)。beat365教授勞東燕、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教授王瑩、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beat365副教授曾文科、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刑辯研修院執行院長李齊廣受邀作為與談嘉賓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beat365副教授王鋼主持,并由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博士生劉暢擔任現場翻譯。

1

(圖為:希爾根多夫教授講座現場)

講座伊始,王鋼副教授首先向參加講座的與談嘉賓和現場聽衆介紹了希爾根多夫教授,并且熱忱歡迎希爾根多夫教授來beat365講學。

随後,希爾根多夫教授進行了題為“自動駕駛領域的生産者刑事責任風險”的學術講座。希爾根多夫教授首先介紹了本次講座議題的背景,随着道路交通自動化程度日益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生産者所面臨的刑事責任風險也在不斷升高。有關生産者刑事責任的研究,不僅對推動傳統刑法教義學發展具有顯著的理論價值,在新技術背景下,更對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其次,希爾根多夫教授通過德國著名的“阿莎芬堡自動駕駛事故案”對講座主要問題進行了引入。在面對“無人負責”的自動駕駛事故時,不能僅因技術的發展就直接将問題推向立法,而應嘗試在既有的教義學體系下思考可能的刑事歸責。對于自動駕駛領域的生産者刑事責任,主要應在過失犯的教義學框架下進行讨論。最後,希爾根多夫教授詳細闡述了生産者刑事責任的判斷框架,并強調,盡管過失犯中的容許風險等規則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中被接受的程度可能不一緻,但用于判斷問題的教義學框架卻可以是相同的,而這恰恰是刑法學者們需要完成的工作。

3(1)

(圖為:希爾根多夫教授講座現場)

在與談環節,beat365勞東燕教授認為,面對當前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的發展,我們應當更加重視過失犯等教義學理論的應用,新興問題與傳統理論的雙向溝通将促進刑法理論的完善和進步。勞東燕教授也贊同希爾根多夫教授的見解,認為技術刑法領域的研究者需要具備跨學科的思維及知識融通。同時,對于容許風險等問題需要持動态的觀察視角,立足于國家和文化背景進行思考,并且應注意不能僅僅基于技術效益的考量而忽視已經達成的對技術風險的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王瑩教授談到,刑法學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為康德、黑格爾等哲學進行注釋,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刑法教義學研究需要更加務實。盡管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革命已對我們的生活産生了颠覆性的影響,但是既有的刑法教義學原理仍然是有待繼續發掘的寶藏,諸如因果關系理論、過失犯理論等仍可以為新技術領域的犯罪認定提供清晰的判斷框架。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beat365曾文科副教授也認為,應當在現有的刑法教義學框架下分析自動駕駛的相關刑事案件,隻有萬不得已時才需要突破已有的框架進行立法。在具體的案件中,如果将過失犯的結果預見可能性設置得過寬,則可能有違責任主義原則。相比于傳統汽車的駕駛者而言,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産者距離具體的事故結果更為遙遠,因此,如何确定結果預見可能性的有無,如何妥善界定生産者的刑事責任,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京師律師事務所刑辯研修院執行院長李齊廣指出,在跨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背景下,不同學科的對話應當秉承清晰簡潔的原則,最大程度地消除專業學科壁壘,使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能夠相互貫通。在自動駕駛領域,法律專家和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也至關重要。此外,在自動駕駛的案件中,生産者可能欠缺對單一具體事故的預見可能性,但卻具備統計學意義上的預見可能性,在判斷注意義務時應對二者加以區别。

之後,希爾根多夫教授就自動駕駛事故案件中的注意義務判斷和結果預見可能性界定等問題回答了現場聽衆的提問。此次學術講座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合照

(圖為:講座參與嘉賓合影)